三湘都市报·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田甜 通讯员 熊思思
当炊烟袅袅的乡村生活,遇上综艺感十足的剪辑与俏皮字幕,当爷爷奶奶那一口地道的宁乡方言,通过网络触动万千陌生人的心弦。一种全新的乡土记录方式,正悄然温暖无数屏幕前的观众。近日,由宁乡市横市镇“90后”姑娘肖彦与闺蜜蒋芳共创的“方言版乡村综艺”系列视频,以其独特的创意、真实的生活气息与浓浓的亲情,在网络上迅速走红,吸引大量网友追更与点赞。
10月30日,肖彦向记者讲述了这些视频背后,有关回归、陪伴与文化传承的动人点滴。
偶然拍出“流量密码”,记录祖孙温情日常
肖彦是2021届数字媒体专业毕业生,曾在长沙从事电商短视频相关工作。今年5月份,她选择辞去工作,回到由爷爷奶奶陪伴长大的家乡。“回来后可以帮忙做些农活,像除草、浇水、喂鱼等,让他们能轻松一些。”谈及回乡的选择,肖彦言语中满是对家人的牵挂。
回乡后,肖彦与蒋芳开始尝试用视频记录生活。起初内容聚焦于两位年轻人的日常,而一次偶然的拍摄,改变了创作方向。“那天正好没有素材,看到爷爷奶奶在喂鱼,就随手拍了下来。”出乎意料的是,这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视频,获得了远超以往作品的关注。祖辈的日常,竟成了最动人的“流量密码”。
凭借专业敏感,肖彦开始思考如何让内容更加生动。“乡村题材容易显得平淡,我想用更有趣的方式来呈现。”她运用所擅长的剪辑手法,为视频注入鲜明的“综艺感”。快节奏的转换,趣味音效与活泼字幕的加入,让收花生、摘板栗、做罐头等普通农活变得妙趣横生,被网友亲切称为“我们自己的乡村综艺”。
谈及拍摄中最大的收获,肖彦认为是与家人共处的温暖时光。“一边干活一边聊天,好像回到了小时候。”她感慨,“读大学后很少有机会这样长时间陪伴他们,这段日子格外珍贵。”
 
 
乡音,是归属感,也是文化传承
在肖彦的视频中,宁乡方言不仅是沟通工具,更是情感的纽带和地域文化的生动载体。她坦言,在外求学工作多年,主要使用普通话,唯有回到家乡,熟悉的乡音才能唤起心底最深的亲切感。“用视频记录方言,也是宣传和传承家乡文化的一种方式。”
她也注意到,如今许多宁乡的年轻人更习惯说普通话,方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。肖彦认为,“只有回到家乡,才会自然而然地说起方言,那是一种深深的归属感。”她的视频,恰好为这份渐行渐远的乡音,创造了一个新的延续空间。
视频走红后,许多网友被其中质朴的乡土气息与真挚的亲情所打动,留言称“有趣又治愈”。通过她的镜头,越来越多人看到了宁乡美好与淳朴。对于自己意外成为“网红”,爷爷奶奶起初不解,为何简单日常能吸引众多观看,肖彦解释道:“或许我们熟悉的生活,正是他人向往的远方。”
带着这份关注,肖彦对未来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。她希望持续更新内容,并借助逐渐积累的影响力,为家乡做些实事。“如果账号能持续成长,我希望能推广家乡的农产品,帮助乡亲们拓宽销售渠道,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。”
肖彦的视频,记录的是祖辈的日常,守护的是质朴的亲情。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,因其纯粹与真实,触动了屏幕前许多人的心。或许,正是这种深植于土地与生活的本真,拥有了最动人的力量。
责编:田甜
一审:田甜
二审:朱蓉
三审:周文博
来源:三湘都市报
